认证、授权、鉴权和权限控制

图片来自pixabay.com的fcja99-5064003会员

本文将对信息安全领域中认证、授权、鉴权和权限控制这四个概念给出相应的定义,并对这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本文给出的概念定义将有助于后续文章中对互联网应用开发用户登录功能的更多讨论。

注:本文讨论的互联网应用开发,主要是指web应用和移动应用的开发。

1. 认证

认证是指根据声明者所特有的识别信息,确认声明者的身份。认证在英文中对应于identification这个单词。

最常见的认证实现方式是通过用户名和密码,但认证方式不限于此。下面都是当前常见到的认证技术,

  • 身份证
  • 用户名和密码
  • 用户手机:手机短信、手机二维码扫描、手势密码
  • 用户的电子邮箱
  • 基于时间序列和用户相关的一次性口令
  • 用户的生物学特征:指纹、语音、眼睛虹膜
  • 用户的大数据识别
  • 等等

为了确认用户的身份,防止伪造,在安全要求高的场合,经常会使用组合认证(或者叫多因素认证),也就是同时使用多个认证方式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校验。

2. 授权

简单来说,授权一般是指获取用户的委派权限。在英文中对应于authorization这个单词。

在信息安全领域,授权是指资源所有者委派执行者,赋予执行者指定范围的资源操作权限,以便执行者代理执行对资源的相关操作。这里面包含有如下四个重要概念,

  • 资源所有者,拥有资源的所有权利,一般就是资源的拥有者。
  • 资源执行者,被委派去执行资源的相关操作。
  • 操作权限,可以对资源进行的某种操作。
  • 资源,有价值的信息或数据等,受到安全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资源所有者和执行者可以是自然人,就是普通用户,但不限于自然人。在信息安全领域,资源所有者和执行者,很多时候是应用程序或者机器。比如用户在浏览器上登录一个网站,那么这个浏览器就成为一个执行者,它在用户登录后获取了用户的授权,代表着用户执行各种指令,进行购物、下单、付钱、转账等等操作。

同时,资源所有者和执行者可以是分开的不同实体,也可以是同一个。若是分开的两者,则资源执行者是以资源所有者的代理形式而存在。

授权的实现方式非常多也很广泛,我们常见的银行卡、门禁卡、钥匙、公证书,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授权的实现方式。其实现方式主要通过一个共信的媒介完成,这个媒介不可被篡改,不可随意伪造,很多时候需要受保护,防止被窃取。

在互联网应用开发领域,授权所用到的授信媒介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 通过web服务器的session机制,一个访问会话保持着用户的授权信息
  • 通过web浏览器的cookie机制,一个网站的cookie保持着用户的授权信息
  • 颁发授权令牌(token),一个合法有效的令牌中保持着用户的授权信息

前面两者常见于web开发,需要有浏览器的支持。

3. 鉴权

鉴权是指对于一个声明者所声明的身份权利,对其所声明的真实性进行鉴别确认的过程。在英文中对应于authentication这个单词。

鉴权主要是对声明者所声明的真实性进行校验。若从授权出发,则会更加容易理解鉴权。授权和鉴权是两个上下游相匹配的关系,先授权,后鉴权。授权和鉴权两个词中的“权”,是同一个概念,就是所委派的权利,在实现上即为授信媒介的表达形式。

因此,鉴权的实现方式是和授权方式有一一对应关系。对授权所颁发授信媒介进行解析,确认其真实性。下面是鉴权的一些实现方式,

  • 门禁卡:通过门禁卡识别器
  • 钥匙:通过相匹配的锁
  • 银行卡:通过银行卡识别器
  • 互联网web开发领域的session/cookie/token:校验session/cookie/token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鉴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一个环节,上游它接受授权的输出,校验其真实性后,然后获取权限(permission),这个将会为下一步的权限控制做好准备。

4. 权限控制

权限控制是指对可执行的各种操作组合配置为权限列表,然后根据执行者的权限,若其操作在权限范围内,则允许执行,否则禁止。权限控制在英文中对应于access/permission control。

对于权限控制,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理解:一个是权限,另一个是控制。权限是抽象的逻辑概念,而控制是具体的实现方式。

先看权限(Permission),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般预先定义和配置好,以便控制的具体实现。权限的定义,若简单点,可以直接对应于一个可执行的操作集合。而一般情况下,会有基于角色的方式来定义权限,由角色来封装可执行的操作集合。

若以门禁卡的权限实现为例,上述两种定义方式则可以各自表达为,

  • 这是一个门禁卡,拥有开公司所有的门的权限
  • 这是一个门禁卡,拥有管理员角色的权限,因而可以开公司所有的门

可以看到,权限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将执行者和可具体执行的操作相分离。

在上文的讨论中,鉴权的输出是权限(Permission)。一旦有了权限,便知道了可执行的操作,接下来就是控制的事情了。

对于控制,是根据执行者的权限,对其所执行的操作进行判断,决定允许或禁止当前操作的执行。现实生活中控制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

  • 门禁:控制门的开关
  • 自行车锁:控制车轮
  • 互联网web后端服务:控制接口访问,允许或拒绝访问请求

5. 认证、授权、鉴权和权限控制的关系

认证、授权、鉴权和权限控制这四个环节是一个前后依次发生、上下游的关系,

认证–>授权–>鉴权–>权限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环节在有些时候会同时发生。 例如在下面的几个场景,

  • 使用门禁卡开门:认证、授权、鉴权、权限控制四个环节一气呵成,在瞬间同时发生
  • 用户的网站登录:用户在使用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时,认证和授权两个环节一同完成,而鉴权和权限控制则发生在后续的请求访问中,比如在选购物品或支付时。

无论怎样,若从时间顺序方面来看,这四个环节是按时间前后、依次相继发生的关系。

6. 认证和鉴权的关系

这两个概念在很多时候是被混淆最多的概念。被混淆的主要原因,如上文所述,很多时候认证、授权、鉴权和权限控制一同发生,以至于被误解为,认证就是鉴权,鉴权就是认证。

其实两者是不一样的概念,两者都有对身份的确认过程,但是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 认证是确认声明者的本身身份,其作为授权的上游衔接而存在
  • 鉴权是对声明者所声明的真实性进行确认的过程,其作为授权的下游衔接而存在

7. 小结

下面对本文讨论的四个概念用一个表格进行小结,

定义 英文 实现方式
认证 确认声明者的身份 identification 根据声明者独特的识别信息
授权 获取用户的委派权限 authorization 颁发一个授信媒介,不可被篡改,不可伪造,受保护
鉴权 对所声明的权限真实性进行鉴别的过程权限是一个抽象的逻辑概念,定义和配置可执行的操作,而控制是具体的实现方式,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操作的允许和禁止 authentication 鉴权和授权是一一对应关系,解析授信媒介,确认其合法性、有效性
权限控制 权限是一个抽象的逻辑概念,定义和配置可执行的操作,而控制是具体的实现方式,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操作的允许和禁止 access/permission control 实现方式多样,根据具体情况来实现。

8. 参考文献

  1. 维基百科wiki – Identification
  2. 维基百科wiki – Authorization
  3. 维基百科wiki – Authentication
  4. 维基百科wiki – Access Control

读《人类简史》

从猿猴到人

简单的来看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从几十万年前生物进化,到延绵至今的资源掠夺、经济发展、社会群体组织、文化交流、宗教信仰,以及到最近500年科技革命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波澜壮阔。人类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历史创造了人,人也创造着历史,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历史”史诗。

《人类简史》以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三大部分梳理着人类的发展脉络。认知革命标志着人类的生物进化到可以思考的能力;农业革命让人类从采集生活到农耕文化的转变,在这个阶段,得益于思考能力,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都得到蓬勃发展;而近500年的科技革命,人类在探索无知的过程中,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生物进化

在大约135亿年前,在一次“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了宇宙的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这些宇宙的基本特征,成了“物理学”。

这之后过了30万年,物质和能量形成复杂的结构,称为“原子”,再之后形成“分子”,原子和分子的故事成了“化学”。

大约50亿年前,原子和分子在一起形成物质,构成了一个叫地球的行星,这个地球的故事,成了“地质学”。

大约38亿年前,在地球上各种物质交融,其中碳氢氧(C-H-O)三种最简单的元素形成早期海洋的水和有机物,然后慢慢孕育出复杂而又精细的生命结构,这个生命结构称为“有机体”,有机体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学”。

从此一幅漫长的生物进化画卷开始了。

人是猿进化而来,在两百万年前,人类和猿其实是兄弟两,只是分家后,人类的祖先选择了到陆地上生活,而猿的祖先选择了继续呆在树上。若考虑更早远的时候,我们和猪也是属于同一祖先而来,在基因上,我们和它们有80%多的相似度,以致于到现在,医学界都在研究如何从猪身上移植器官到人身上。

人类的祖先来到了陆地之后,脑袋进化变得更大,变得会思考,开始会使用工具。从此,人类开始会使用火,驱寒、寻暖、烧烤食物;有了群落,开始了集体采猎的生活,会在区域内迁徙,根据时令采集食物;随着物产的丰富,生产物品的交易也逐渐多了起来,也有了简单的经济。

人类的脑袋,是一个了不起的进化。现在人的脑容量一般在1500ml左右,东非智人的平均脑容量在1400-1600ml,德国尼安德特人的脑容量在1200-1750ml,而类人猿仅为400-500ml,相比之下,可以看到人类的脑袋在进化过程中脑容量的巨大变化。还有一个事实是脑袋消耗的能量惊人,人的大脑占体重的2-3%,在身体休息不活动时,大脑的能量消耗却占比25%,其他类人猿的大脑在休息时消耗大约只有8%。

有了会思考的大脑,人类可以想象出虚拟的神灵,讲虚构的故事,不仅能算微积分,也能识人会意,创造宗教信仰,实现文化传承。从能量转换来说,人类历史上所吃食物的能量,大部分都转为了人类的精神活动,毫无疑问,知识艺术是人类在历史长河里积累的最大财富。

大约9000年前,在阿根廷的手洞留下了这些手印。我们只能猜测这些手印的含义,是狩猎后的欢庆?还是伸向我们的欢迎之手?

注:图片来自360Doc图书馆 – 平图拉斯河手洞,见参考资料。

2、社会群体

这里的社会群体是指一个人类群体,其有着紧密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整个群体有着一定的控制和管理,发生着有规则的行为。

社会群体的形成方式,其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各自独立发展,融合不同规模的群体。

2.1 生物遗传

生物学上,以生物遗传维系的一个群体,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社会组织,其以家族为体系,以身强力壮者为首领,控制着整个群落。

人类的群落和其它生物群落相比,不一样之处在于,首领仅仅有身强力壮是不够的,还要有睿智的头脑,因为群落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还会有管理。文化的传承,让年长者不再属于生物优胜劣汰的对象、处于群体的边缘,而是在群落的地位趋于让人尊敬的地位。

一个为生物遗传的人类群落,其控制规模一般在10-100个人。这个群体的发展和家族命运息息相关。

2.2 地理区域及经济辐射

在地理位置上,距离的远近天然切分着社会群体。在人类早期,交通的不便阻碍着人类群体之间的交际沟通,因此,在附近的人类更容易相识,聚集在一起生活,渐渐地,地理位置上附近的人类,会发展出相互依存的经济和文化关系。这种关系以地理位置的远近,分割出不同的人类群体。

当然,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类可以进行快速交流的距离限制不断被突破,这里的快速交流不仅仅是指见面聊天,更多是可以实现物物交换,发生直接的经济关系。交通工具的进化成为地理区域及经济辐射的推动力。

从人际交流和经济的角度出发,以地理划分出相互依赖的人类群体从一个小村落,发展到同一乡村、同一城市,直到现在的一小时经济圈。

以地理划分出来的人类群体,规模控制在村落、城市级别,人数从上百人的村落,到上百万的城市。这个人类群体的发展和所在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2.3 政治和文化

地理位置的远近阻碍着人类群体的融合,但人类群体的发展早已摆脱这种地理位置的束缚。有别于其它生物群体,人类在历史的长河里,逐渐发展为以政治手段和文化方式进行着群体的融合,这是人类群体所独有的融合方式。

以政治手段的融合方式,最典型的便是国家。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政治的手段推行统一的经济和文化政策,通过经济和文化两只手维系整个社会的控制和管理,对国家的归属感,体现了一国人民对这个国家的融合程度。

以文化方式的融合方式,最典型的便是宗教信仰。通过共同的文化宗教信仰,将散布四处的人类群体,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个体甚至为之付出生命都不可惜。

其实,政治和文化两个方式对群体的融合作用,相辅相成。政治更多是从外部影响群体,以强硬的手段控制群体,而文化更多是从内部影响群体,以思想的方式内化群体。两种方式对群体的形成和影响力相比,政治方式更加快速,文化方式虽较慢但更加长久稳固。一场战争能够让一个国家更朝换代,但是想要毁灭一个文化,却没有那么容易,文化流淌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血液中,传承不断,生生不息。

以政治和文化划分出来的人类群体,其规模小到十几个人的小团队,大到整个国家、跨区域,人数无上限。

2.4 对比

生物遗传 地理区域 政治和文化
群体规模 10-100 100-上百万 人数无上限
距离远近 家族圈,1公里以内 平常生活圈,10-100公里以内 远近无上限
聚集融合方式 天然的生物方式 天然的地理方式 虚构的方式
和其它生物相比 生物共有属性 生物共有属性 人类所特有

3、资源掠夺

这里的资源掠夺,是指一个人类群体,以符合群体自己利益为目的,对资源进行的强行获取行为,这是一个集体性的行为过程。

对于资源掠夺,最熟悉的莫过于发动战争,这是发生在人类群体内部的资源掠夺。早期人类过着游牧生活,为了生存,游牧的区域是必争之地,弱肉强食,更强大的人类群体击败并赶走弱小的人类群体,这种野蛮掠夺是早期的人类战争形式。

从农业社会开始,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这时的人类驯化各种动植物,在公元前9500年到公元前3500年驯化的植物有:小麦、稻米、玉米、马铃薯、小米和大麦,到如今,这些食物提供了超过90%的人类食物热量。解决了温饱,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经济财富,人类对经济财富的追求和贪婪,也是在很长一段人类历史中发动战争的理由。

最近的500年,从1500年欧洲发现美洲大陆开始,欧洲对其它各大洲的资源掠夺更是达到疯狂的地步,有多少奴隶从非洲贩卖到美洲,有多少国家成为欧洲帝国的殖民地,欧洲帝国的每一步崛起,无不流淌着其它各国人民的鲜血。

这种以资源掠夺为目的,发生在人类内部的战争,其杀戮性让人不寒而栗。但是,若是看看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的更为残暴的物种灭绝行为,人类大多时候无所感觉。

在早期的人类,过着采集狩猎生活,为了温饱,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然资源掠夺已经开始了。群体的围猎,选择一片草原放一把火,然后在灰烬中寻找食物。要是说这个时期的掠夺都是和平的形式进行,这是低估了人类的破坏力。有充分的动植物化石发现,这些动植物在地球上生活了千万年后,随着人类领域的扩展,但凡有人类足迹踏及之处,无数的动植物便从此灭绝。

以澳大利亚、美洲、各个岛屿的生物灭绝为例。在大约45000年前,人类首次来到澳大利亚,在此后千年间,澳洲当时24种体重在50公斤以上的动物,有23种惨遭灭绝。在14000年前,美洲的动物物种远比今天丰富,然而好景不在,在人类抵达后不到两千年的时间,北美原本有47属的各类大型哺乳动物有34属消失,南美更是60属中消失50属。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地中海星罗棋布的数千座岛屿上,考古学家都发现了生活着无数世代的昆虫和鸟类,在人类第一次出现后便从此消失。还有更多成千上万的小型动植物,都只在化石上留下自己的痕迹。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明,人类所到之时,便是当地物种大灭绝的开始。

物种的三波大灭绝,和三次人类的社会活动一一牵连,第一次的人类采集扩张,第二次的农业扩张,第三次的工业和科技扩张。人类坐上生物学史上最致命物种的宝座,实至名归。

都说战争是残忍的,但是人类对自己在灭绝生物物种上,丝毫没有感到一点廉耻悯惜。

4、经济发展

从一个广义的角度来讲,经济是指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一种物质资源的转移过程。若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整个经济发展将经历如下几个时期,

4.1 物物交换

最早期,人类生产各种物质资料,总会出现有些资料富足,有些资料少缺,这种场景下的问题频繁出现,一个最简单的解决方案,便是物物直接交换。于是最简单的经济便出现了。

等价交换是物物交换的准则,也是一直到现在维系经济活动的准则。

4.2 货币

随着经济发展,物物交换变得多了起来。两个物品之间,只需记1种等价交换公式,三个物品之间,则有3种等价交换公式,四个物品之间,则有6种交换公式,N个物品之间,则有n(n-1)/2个交换公式,公式数量随着物品种类以指数增长。毫无疑问,人类的脑袋是无法应付指数增长的交换公式,于是大多时候交换都比较随心随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物物交换成了规模以后,如何等价交换成为问题。

幸好的是,人类发现了一般等价物,也就是有些物品可以作为中介,用于衡量等价交换过程。拥有的物品都先交换成一般等价物,然后再换取所需的物品。一般等价物使得交换公式变成线性增长,使得大家都可以有一个共同的换算法则。

在古希腊的历史记载中,牛、羊、谷物等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下面的公式是以稻谷作为一般等价物,衡量其它物品的价值,

  • 一头牛 = 100担稻谷
  • 一头猪 = 50担稻谷
  • 一只鸡 = 10 担稻谷

一般等价物让价值换算变得简单。

但很快,人类又发现,用这些牛、羊、谷物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不是最完美答案。无论是牛、羊还是稻谷,其流通性都比较受限,不仅如此,它们还会随着地域、时节,其价值会发生着变化,例如在干旱季节粮食歉收,稻谷的价值就会变得更高。

于是,人类有开始寻找着替代品,一直到金、银、铜等重金属的出现。

重金属具有价值高、易分割、易保存、便于携带的优点,这些使得它们在成为一般等价物之后便迅速取代了其它一般等价物,牢牢地占据经济交易过程中的第一交换中介地位。当整个经济交易市场的一般等价物被重金属统一之后,它也就成为了整个市场的货币。

货币的出现,不仅解决了等价交换的换算问题,也使得物物交换便利了很多,大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4.3 金融机构

货币的出现,是随着经济市场的繁荣发展而来的必然产物,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物物交换和等价交换不再是问题,下一个待解决的是,货币本身的流通性问题。

随着国家和帝国的形成,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地理疆域上也在不断的延伸,货币的政治流通性和地理流通性,都在盼望着一个对货币的统一管理机构,这便促使了金融机构的诞生。

最早期的金融机构是像现代社会的银行,其主要功能之一是向社会提供钱的存取。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地方存下100两黄金,然后在异地通过凭证取出100两黄金,这样路上就免去了一路携带的问题。这个存取凭证也是现在社会现金的雏形。

银行的出现,不仅仅解决货币的流通性问题,它还培养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重要基石–信任。当银行存储的钱积累起来,形成资金池,它马上可以向社会提供另外一个主要功能,便是钱的借贷。当用户A存100元现金到银行,银行把这100元借给用户B,随后用户B也把这100元存入银行,银行又可以把这100元借给用户C,可以看到,同样100元,银行把它重复借出两次,甚至多次,以换取利差。对于银行来说,用户A、B、C各自存和借的钱只是银行账上的数字而已。可以看到,银行简直做的是一种无本买卖。这难道没有任何风险么?这个风险是存在的,万一所有的用户都来取现,银行收到挤兑,银行是没有那么多钱供用户取现,到时候银行就只好关门大吉。

但是可以发现,现代的银行还是过的好好的。这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用户对银行的信任,以及银行对贷款未来归还的信任。用户相信银行的风险控制,相信银行不会破产,银行相信贷出去的钱一定能收回来。整个信任形成一个链条,这个链条也是整个社会对未来经济的信任。

金融机构在构筑这个信任链条上作出关键的一步,为整个社会的信任奠定基石,这块基石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4.4 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本质上,一个是基于物质资源的本身价值,一个是基于对未来经济的信任。

自从有了金融机构,有了货币,人类渐渐构建了基于信任的经济体系,随之而来,便是虚拟经济的慢慢成长,资金借贷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无一不是基于对未来价值的投资。到现代社会,虚拟经济已经是一个不可取代的经济角色,它是整个经济体系的润滑剂,大大加速了资源的整合和流转,最终促进了物物交换。

4.5 物物交换

无论是虚拟经济,金融机构,还是货币的出现,都是最终促进了物物交换,实现了资源交换速度和效率的持续升级。

人类经济发展的涟漪

5、文化中的宗教信仰

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出。

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看,以500年前开始的科技革命为界,之前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巅峰,而后的科技知识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另外一个巅峰。

这里先看宗教信仰,下节将讨论科技。

一门宗教,有其独特的信仰,其或对神灵或超自然对象的崇拜信仰,如基督教的上帝耶稣、伊斯兰教的真主阿拉;或对自然法则的哲学信仰,如佛教对觉悟、解脱的世界观。

上面讲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对人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人类的哲学三问,三大宗教有着各自的理论回答。

哲学三问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我们是谁 有原罪的人 由安拉前定的人 今世来受苦的人
我们从哪里来 上帝造万物 万事万物由安拉前定 前世轮转
我们到哪里去 信耶稣者灵魂进天堂,否则入地狱 善者进天园,恶者进火狱 或入轮回,或者解脱

三大宗教对于回答“我们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本质都是想告诉人类如何摆脱痛苦,追求永恒的快乐。

基督教告诉信徒需要信仰上帝耶稣,在世界毁灭之日灵魂将受审判,生前信仰基督者,靠基督进入永生,怙恶不悛者,将受公义的刑罚与灭亡,只有耶稣才能带着人类灵魂在世界毁灭之日进入天堂。而伊斯兰教则告诉信徒信仰真主阿拉,现世行善戒恶,在世界末日,阿拉根据善恶给以奖惩,善者进天园,恶者进火狱。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在告诫人类,永生的痛苦和快乐取决于你是否信仰它。

佛教在告诉人类追求快乐的方式上,则有些不一样,它更多在探求痛苦的源头,换句话说,只有你明白了什么是痛苦,你才能达到真正的终极快乐。一切的痛苦,其实都源于主观感受。这个主观感受和生物医学上对人的精神感官感受描述是同一的,生物医学认为,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人身体内部激素和脑电波的变化,从而导致精神的波动,使得人有快乐和痛苦的感觉。佛教也认为痛苦来自于主观感受,但是,它更深刻的见解在于,主观感受的精神波动才是痛苦的根源,当你感到快乐,你会想着更快乐,当你感到痛苦,你会想着摆脱痛苦,这种波动起起伏伏,不停地肆虐着人,欲求不断,波动不止,这才是真正的痛苦。只有摆脱主观感受,放下欲求,追求心灵的平静,才能达到真正的终极快乐,即涅槃,实现痛苦的解脱。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什么是快乐和痛苦?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历史长河中的人类,宗教在这方面给予了完美的解答,这些解答像一盏灯,指引着人类在漫漫黑夜中前行的方向,一直等到500年前科技革命的到来。

6、科技革命

人类在宗教信仰中前行数万年,一直到500年前科技革命的到来,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欧洲是科技革命的发源地,牛顿的三大物理定律和微积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一大片基础领域的认知突破几乎都诞生在欧洲。为什么是在欧洲? 这是个巧合,还是必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自从有了科技革命,人类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对无知的探索,成了科技革命的主旋律。

这种探索精神,对于发生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大航海时代,可以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期间,欧洲人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

回到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委派,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希望能够找到通往东亚的新航线。哥伦布手上看到的是世界地图上,他估计向西航行约7000公里即可到达,但实际上东亚离西班牙最近的日本也有两万多公里。在1492年10月12日,海上航行数月之久的哥伦布看到一片岛屿,他果断的认为这就是东亚附近的岛屿,属于“Indies”(印度地方,包含今日印度和东印度群岛等地),所以他把当地人成为“Indians”,这也是时至今日美国原住民被叫做印度安人的由来。

一直到一个叫做阿美利哥(Amerigo Vespucci)的意大利水手,其在1499-1504年多次航行前往这块大陆,他指出,哥伦布到访的大陆应该不是东亚,而是一个新大陆。到1507年,地图绘制大师马丁·瓦尔德泽米勒(Martin Waldseemuller)出版了新的世界地图,在这个地图上相信了这位水手的说法,他以为是这位水手发现的新大陆,并将新大陆取名为“America”,美洲大陆的名字由此而来。

1526年的萨瓦尔提世界地图(Salviati Planisphere),地图绘制出美洲新大陆。在这份地图上的左边留出大半边空白,等待着航海家的探索。

正是欧洲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征服精神,开启了科技革命一次次的认知突破。

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到核电站,人类现在可以上天入地,登月球,编排生物基因,人类似乎无所不能,有一个问题是,是否存在一个认知的极限?人类在不停地探求宇宙的起源,物质的基本粒子构成,力场的作用原理,生物的基因奥秘,知道的越多,似乎疑问也越多。

7、小结

翻开人类的历史,当我们的祖先选择从树上到地面生活,从最初为了适者生存,到改变世界,到创造世界,现在的人类成为了世界主宰。但人类确实没有必要为此感到骄傲,现在的世界并没有人类想象的那么美好。人类可以发展经济、盖起城市、建立帝国、搭建起随时随地通信的全球网络,与此同时,世界的工业污染、气候变暖、生物灭绝,整个世界的生物生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难辞其咎。

更为让人担忧的是,人类远没有想象的那么负责任,却比想象的更加贪得无厌,为了自己的舒适,我们不用对任何人负责。拥有神一样的能力,不负责任,贪得无厌,人类的危险莫过于此。

8、参考资料

  1. 《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著,ISBN: 9787508660752

  2. 百度百科-语系

  3. 百度百科-平图拉斯河手洞

  4. 360Doc图书馆-平图拉斯河手洞

  5. 百度百科-人的脑容量

  6. 百度百科-尼安德特人

  7. 百度百科-七大帝国

  8. Wiki – Salviati Planisphere萨尔瓦提世界地图 – A world map from 1526 which shows the Spanish view of the Earth’s surface at the time and includes the eastern coasts of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9. 百度百科-一般等价物

  10. 百度百科-等价交换

  11. 百度百科-等价交换

  12. 百度百科-经济

  13. 百度百科-银行

  14. 百度百科-三大宗教

  15. 百度百科-佛教

  16. 百度百科-伊斯兰教

  17. 百度百科-大航海时代

  18. 图片《从猿猴到人类》来自 这里

读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

李笑来 著

昨天拿起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一书,一口气读完,对里面讲的一些内容深有体会。人生其实很短暂,三年一个时代,十二年一个轮回,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自己的财富自由之路上走地更远,问题是你愿不愿意?

财富

什么是财富?钱、黄金、房子,或者其它。我们的财富难道就这些么?我们的自由、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家人,难道不是我们的财富么?我们的财富确实很多,但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去了解这些财富,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财富富有起来,我们又是怎样花销掉这些财富的。当我们慢慢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是这样愚钝、奢侈和浪费。

有几个财富,是有理由让我们需要知道的,

  • 时间
  • 注意力
  • 思考

时间

上帝在创造人的时候,给了每个人最公平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的每天时间都是一样的,24小时,不多一分,也不多一秒。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时间来创造价值的话,我们都在做一种交换,以时间交换我们想要的东西,这是一种交易。

世界上的人,按对时间的交换方式,大概可以划分如下三类商业模式进行赚钱,

  1. 卖自己的一份时间
  2. 把自己的一份时间卖出多份
  3. 买别人的时间,成为自己的时间

第一种是方式应该很熟悉,我们上班工作时,把自己一天8小时的时间卖给公司,赚取薪水。一天24小时,勤奋点,可以卖个18小时,然后睡6小时,这已经是极限。这种方式是积累财富最简单的方式,它不可耻,劳动光荣,而且这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这是大多数人出售自己时间的方式,但很大的问题是,在劳动的同时,你是否有成长。

第二种方式比第一种高级一些,我们一天确实只有24小时,但我们有没有办法把它卖出多份?这种方式确实有,写书就是一种,各种知识产权的也是,软件开发也是,工厂的模具设计也是,当花个1个小时写一篇文章,花一天设计开发一个软件,虽然刚开始要花些时间,但接下来可以批量复制、批量执行,不断卖出多份。这种方式易懂,但不易学,将时间卖出多份还需要一定的智慧。

第三种方式属于做老板们,购买别人的时间,为自己做事。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成为老板。

时间是宝贵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你愿意将时间投入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你的产出。

注意力

李笑来在书中谈到,什么是我们每个人的最宝贵财富?

很多人觉得是时间,但是仔细思考,会发现时间不受我们控制,我们无法创造它,也无法抛弃,你不用它,它就从你身边流过。还是一句话,上帝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每个人不会多一分,也不会少一秒。

那什么是我们能拥有的最宝贵财富?答案:注意力。李笑来在书中对其的定义,

  • 注意力是你唯一可以随意调用且能有所产出的资源

若你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你有所进步;若将注意力放在思考上,你将提升你的认知;若你将注意力放在没有任何产出的地方,那你就惨了,你将没有任何成长。

非常可惜的是,我们都在挥霍我们的注意力,莫名其妙凑热闹,心急火燎随大流,为别人操碎了心,刷微信朋友圈,追娱乐明星新闻,看连播电视剧。我们的注意力就这样被消费了,被别人消费了!没有一件事会带来你财富的成长,或者说,你的成长。

把注意力、时间、金钱的重要性进行比较,从高到低,

注意力》时间》金钱

你的注意力比时间更重要,你的时间比金钱更重要。这样相比之下,你会发现,你的金钱是最便宜的。

思考

在人类的进化史上,猿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猿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猿人的区别在于,人会使用文字和语言。现在的人作为高级动物,都有思考的能力,但是否愿意思考,却不是每个人能做的到、做的好。

思考是一个人自我进化的关键方式,若将我们自己的脑袋思维比喻为一个操作系统,那么思考就是这个操作系统更新升级的方式。

人一生中,会不断形成自己的思维,这个思维因人而异。最开始的是上学的时候获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毕业后则根据社会历练,不断的变化着自己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过认真地对某个问题进行详细深入的思考?甚至一遍又一遍的思考。有些人的思考是被动的,碰到问题才思考,好听点叫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难听点叫随波逐流、穷则思变。思考本身是一个主动的行为,但大多数的时候,和对注意力一样,我们也放弃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会思考,不断地为我们的思维更新换代。

成长

一夜暴富的新闻故事,每天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每个人在想,要是那个暴富的人是我会怎样?于是彩票、赌博屡禁不止。

实际上的一个人的成长是怎样的?请看一个指数曲线,

上面的指数曲线说明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的成长,在很长的时间内,看不出太大的变化,但是一旦到了拐点后,其成长将会迅速升高,未来变得无限可能。

想要有这个的成长曲线,问题是,你每天有成长么?

书籍:财富自由之路 作者:李笑来,ISBN 9787121320088 评分:4分,推荐阅读,评分详细说明见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