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舍予”两字合在一起为舒,分开则为“舍身,奉献自我”的意思。《作家老舍》一书由老舍之子舒乙执笔,里面以回忆、纪实、考证的方式记录了老舍的生平事迹,读这本书可以一览20世纪初中叶以老舍为代表的一代作家在当时动荡的社会文化变革中成长的足迹,了解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话剧上的创作历程。
1. 老舍的幼年
老舍诞生于1899年,那一年前后发生着几件大事,前面一年戊戌变法(1898年),后面一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之名,进军北京(1900年),而后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傀儡,中国也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老舍的父亲在抵抗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城中阵亡,失去父亲的老舍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在北京的小羊圈胡同度过了他清贫的童年。
2. 辛亥革命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带来了民主和共和,整个中华民族思想洪流涌动,中国社会变革加速。而当时出现的一个新鲜事,便是师范学校,其以培养小学老师为目的,课程设置效仿日本的师范中等学校。入读师范学校,一切都是免费,学校管吃管住管穿管学费管分配,全部都由国家政府出资负责。老舍在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这是辛亥革命带给老舍的一件礼物,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从此离开穷苦的家,走向文学的旅途。那一年他14岁。
3. 前往英国教学
1918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任命北京的第十七小学校长,老舍倾心投入教育事业。至1924年,在宝广林和英国人易文思先生的推荐下,老舍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被聘任为中文讲师,之后在英国度过5年的中文授教,其担任的课程主要有标准中国官话、中国古典文学、古文、道教和佛教文选等,年薪300英镑。在此期间,老舍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包括帮助艾支顿翻译中国古典名著《金瓶梅》,以及为汉语教学录制的《言语声片》。老舍成为中国文化在西方传播的一座桥梁。同时,老舍在英国的所见所闻为其后来写的长篇小说《二马》提供丰富的材料来源。
在1929年,老舍离开英国,在欧洲旅行三个多月,分别游历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士、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于1929年秋坐船抵达新加坡,在华侨中学教书半年后,于1930年5月返回故乡北平。
4. 三部小说
老舍从1928年到1931年,分别写出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其以白话文的文体,并以北京话的风格,在当时的文坛刮来一股清风,读来赏心悦目,老舍的作品成文知识分子读者的新爱。三部作品都以强烈的爱国主义为主题,以幽默的形式反映社会的落后,却表达着对国家的忧国忧民、图强图变的热望。这三本小说的问世大体上构成了老舍独特的文学风格,从此基本上一直延续了他的一生。
“老舍”的笔名最开始出现在1926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老张的哲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有着“鲁茅郭巴老曹”的说法,老舍以这三部长篇小说为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为20世纪初的中国文坛作出了突出贡献。
5. 国难中成立的中国文协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随着战局的发展,平津和沪宁沦陷,华北和华东的作家撤退到武汉,加上华南来的作家,一时间,武汉聚集了来自北、东、南三个方向的七八百名文化人。国难当头,文艺家云集武汉三镇,大家不分政治派别,一致对外。
在1937年年底,老舍应周恩来、王明同志和国民党左派领袖冯玉祥将军的邀请,参加“文协”的筹备工作,在连开了6次筹备会议后,吸收了左中右各派文人,终于在1938年3月27日成功地召开了成立大会,发起人共97人,并通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注1)。下面是宣言的一段节选(注2),
九一八与一二八后,文艺界无日不在忧心国防,因而时时将东北四省人民的苦痛,与侵略者的暴行,血淋淋的提献在全国的同胞的眼前,以期共赴国难,重整山河。成绩若何?未敢自是;救亡图存,咸具此心。
这宣言表达着当时文艺界在国难面前,发出匹夫有责的担当和吼声。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成立是当时文艺界空前大团结的真实写照。在文协成立后,老舍当选为总务部主任,相当于协会会长,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和分会的发展,一直到1947年赴美后,在他的建议下,由叶圣陶接任会长职位(注3)。
6. 赴美放青
老舍在1946年初到1949年底,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拜访美国。
此行是在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联络员的威尔马·费正清和在重庆美国新闻处服务的约翰·金·费正清的引荐下,美国国务院邀请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访美,一共邀请了两位,一个是曹禺,另外一位就是老舍。在之前,有郭沫若和矛盾先生的访苏之行。这是美苏两个大国为了争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作的举措,一方面为了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谋求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的支持。
在这期间,老舍在各个大学讲演,在国外讲述中国的现代小说和抗战文学,一边写作翻译,一边大量阅读美国文学作品,结识美国友人,过着忙碌紧张而又孤独的生活。在美国的三年半,对老舍的创作有着重大影响,美国的社会背景,以及话剧、电影和歌舞,让老舍对文化的多元思考提供源泉。
到1949年北平解放,老舍收到周恩来以及郭沫若、茅盾、巴金等老朋友联名来信,老舍归国。
7. 解放后的老舍和人民艺术剧院
老舍归国后,在北京的一个小四合院里生活度过了16年,在归国后的时间里,老舍持续写作,发表了十几部作品。其中,老舍和人民艺术剧院有着密切的合作,几乎每隔一年就创作一出话剧并上演,先后有《龙须沟》《青年突击队》《春华秋实》《红大院》《女店员》和《茶馆》等话剧登上人艺的剧台,把中国的话剧推上新高度。
8. 舍身
1966年文革中,老舍投太平湖舍身,在一个傍晚的湖边,留下了自己最后的足迹。
9. 参考文献和注解
- 舒乙著《作家老舍》,ISBN:9787515325509
- 百度百科:老舍
- 百度百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 新华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宣言
- 中国网:老舍主要作品年表
- 注1:见百度百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 注2:见新华网-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 注3:见1947年老舍致梅林的信件。